中國畫家高翔和法國記者旅克?理查德2005年從上海出發(fā),逆長江走往青海源頭。沿途采取步行、坐船、租車、乘班車, 搭拖拉機和任何可以借用的當地交通工具, 以最大的可能選擇貼近這條流經最廣袤地域的河流的路徑。
兩位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一路分別用繪畫和文字兩種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記錄發(fā)生巨變的長江及沿岸的地理、人文和生態(tài),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游記或風景寫生,而是關于長江的一次珍貴而嚴謹的“田野調查”——兩位作者帶著對生態(tài)的關愛和贊美,對長江大膽地進行了一場特殊的藝術性和記錄性并存的考察。
法國人旅克?理查德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用文字描述了沿途看到的一切——直接、真實,沒有絲毫的修飾——長江中、下游(旅克?理查德著);藝術家高翔則懷著一個中國人對本土山河的厚重情感,用色粉筆速寫了進入他眼中的風景,同時日記旅途的每一瞬間——長江中、上游+長江上游(高翔著)。
本書選編了156幅色粉畫和兩位作者的47篇旅行筆記。在當下閱讀高翔和旅克的長江行走考察,滿足視覺的同時亦帶給讀者關于個體生存狀態(tài)的深深思考。
高翔,200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油畫專業(yè)博士學位。曾于德國圖賓根藝術聯盟畫廊、泰國清邁藝術文化中心、英國卡特琳畫廊、法國恒石畫廊、寧波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機構舉辦個展或雙個展。出版有《問夢——高翔藝術作品展》《格局?格調——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創(chuàng)作集?造型卷?高翔》《幻象之詩——馬克?帝格朗尚&高翔對話展》《空間的靜觀——喬爾喬?莫蘭迪繪畫研究》等。
旅克?理查德( Luc Richard ),1973年出生于法國,作家、記者。1998年畢業(yè)于法國里昂政治學院,獲IEP學位。2002—2004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中文。掌握法語、英語和漢語。曾創(chuàng)立文學雜志《立刻》。出版有多部散文和游記,包括《尋訪神秘的中國》,2016年以口袋書形式再版。
目錄001—065
長江中、下游/ 旅克?理查德
2005 年5 月22 日― 6 月30 日
067—195
長江中、上游/ 高翔
2006 年2 月1 日― 3 月2 日
197—355
長江上游/ 高翔
2005 年8 月12 日― 9 月30 日
356—357
后記/ 記錄性與藝術性 高翔
長江中、下游/ 旅克?理查德
2005 年5 月22 日― 6 月30 日
002 上海
“我在這里出生”004 / 別樣的上海008 /
一個時代變革的見證012
024 崇明島如此不同024
025 東灘
一個項目025
026 鎮(zhèn)江
029 揚州
來自穆罕默德家族029
031 南京
這件杰作032 / 刻骨銘心035
041 蕪湖
沙商與漁民042
050 安慶真是個奇跡052
063 九江
難以估量的損失064
長江中、上游/ 高翔
2006 年2 月1 日― 3 月2 日
068 武漢第一座長江大橋070 / 時光倒流076
082 宜昌
教堂084
091 三峽大壩人造奇觀092
100 三峽
春節(jié)是在路上度過的102
110 小三峽
故土難舍!112
125 大昌古鎮(zhèn)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它126
140 巫山
山勢陡峭143
151 白帝城
“義”152
165 石寶寨
只能遠處看看166
169 豐都
鬼沒撞到170 / 述說變遷的故事171
179 涪陵
能否保存不同時代的印跡?180
182 重慶無論是誰184 / 暫時離開喧囂的塵世185
193 瀘州
遇到的是同一個人嗎?194
長江上游/ 高翔
2005 年8 月12 日― 9 月30 日
198 麗江
德國地圖和六公斤的包 200 /
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什么?201
205 石鼓鎮(zhèn)長江第一灣 206
211 香格里拉
可以摸到的云212
217 尼西
松茸218
225 瓦卡村
311 理塘至甘孜
西西弗斯312
314 甘孜
直愣愣盯著我316
327 甘孜至德格
圍著它,慢慢轉三圈328
330 德格
當人感到滿足時332
342 石渠
心懷敬畏344
348 清水河
為什么長江如此迷人?350
畫家高翔的詩
于堅
這批色粉畫完成于2006年,充滿詩意。詩意在我們的時代越來越罕見,如本雅明所言,這 是一個靈光消逝的時代。消逝,每時每刻都在消逝,靈光,就是在以往年代以守護它為己任的藝術活動中也越來越暗淡了。
所以,我看到高翔這批作品時,感覺到靈光再現。這位畫家很浪漫,他不是那種清楚地知道 自己利益所在的畫家。他畫了一些只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東西,這些東西完全沒有市場,“市場”這個詞如今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光芒萬丈,已經成為藝術的第一標準,沒有市場,那就什么都不是。
但并不意味這不是藝術,只是在市場上它不是藝術而已。時間還有另外一種標準,比如那些中世紀教堂黑暗地窖里匿名作者的圣像畫。
高翔畫勞動者,流浪者,信徒,拖拉機,酥油,寺院,菩薩,公路上的兒童,牛,蘑菇,通 向不明之地的道路,故鄉(xiāng)......樸素,真誠,贊美也憂心忡忡。 高翔是一位詩人,他的眼光注意的是我們時代的唯物美術不屑一顧的方面——生活世界,表達其恒常和危機。他畫了現代朝圣者和他們的處境,這些朝圣者乃是生活世界的朝圣者,守護著一種古老的生活:勞動,敬畏,相愛。
世界對于高翔來說,乃是一永不確定的調色盤。師法造化,就是道法自然,寫生。生生之謂易,大地,世界之生動,永遠是藝術的導師。
高翔來自學院,早年研究莫蘭迪,完成過一本研究莫蘭迪的杰作。學院并未令高翔成為所謂 的學院派,他離開畫室,走出彼得堡,走向了大地。這是與 當代走紅美術不同的另類道路,承接的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早期那個為人生而藝術的傳統(tǒng)。
他呈現了一個危機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將要被拆遷,抹去。高翔不是惋惜,懷舊,而是保存 記憶——這個世界在時間中(它的野蠻和寧靜)的痕跡、線條、色調和心事。這導致了一種風格,激越粗糙而動感強烈的線條和有些陰郁的色塊,表現的,而又是古典的。死亡令一切線條都帶上了憂郁的落日之色,暗紅、炭黑、枯黃??高翔敏銳地注意到此。
大地性在我們時代日益式微,正在被各式各樣的轉瞬即逝的觀念遮蔽起來。高翔試圖復活的是18世紀自米勒開始的左派傳統(tǒng),晚近還有柯勒惠支、凡?高、高更、蒙克……如今已經不多見。當代藝術越來越 成為商業(yè)主義的觀念象牙塔。高翔的這批作品別具一格,令我們再次想到那個終極問題,藝術何為?
2020 年 11 月 11 日于昆明紫廬
這些畫樸素、真實、生動,同時帶有作者對生活的贊美和關懷……——袁運生 畫家
高翔畫勞動者、流浪者、信徒、拖拉機、酥油、寺院、菩薩、公路上的兒童、牛、蘑菇、通向不明之地的道路、故鄉(xiāng)……樸素,真誠,贊美也憂心忡忡?!趫?詩人
《為什么長江如此迷人》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游記或風景寫生,而是關于長江的一次嚴肅的“田野調查”和歷史瞬間定格。——段正渠 畫家
你的畫作在我們的生活中畫出了線條。我在其中找到了我的世界,同樣的憂慮、關切的畫面,可觸及的緊張感?!猍法] 朱莉?波圖賽利 ( Julie Bertucelli ) 電影導演
距離兩位作者2005年開始的沿江行走已過去十五年,隨著長江三峽庫區(qū)蓄水完成,高翔和旅克目睹的古城鎮(zhèn)已經永沒江底。難得的是當年他們描繪長江的文字和畫面,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愈益珍貴。這條流經無限廣袤地域并發(fā)生巨變的河流,沿岸的景致,每一刻都在發(fā)生變化的人與事,無不是勾起我們無限豐富的聯想和記憶……長江何以如此迷人?盡在《為什么長江如此迷人》。大衛(wèi)?霍克尼曾說:繪畫比攝影更真實。因為“繪畫里擁有時間的流動感,而這個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生活不就如此”。
發(fā)生在長江的故事,昭示今天的我們未來究竟何去何從?觀看、欣賞、閱讀高翔和旅克?理查德的長江行走筆記,可以啟發(fā)每一個讀者思考:一條江河的前世今生?幸福是什么?何謂美好生活?
“我在這里出生”
2005年5月22日
上海市內城在新中國成立前曾是法租界。高翔的一個叔叔就住在那里,我們將要去拜訪的就是他。
我的這位三十四歲的朋友高翔在小的時候也曾住在那里。那里有一條狹長曲折的崇德路,路的兩旁種著很多法國梧桐。在路的盡頭住著一些人家。他們坐在竹編的搖椅上,一邊喝著茶一邊聊著天,身旁還有一個小小的火爐在熱著水。
這里的建筑皆是歐式風格,且大部分都有兩層結構:磚和西門町石子砌成的底層主體,木質結構的二層外加一個陽臺。
高翔和我從一排刻有建筑日期(1923年)的房子門廊下走過。在簡樸的門廳之后,這些房子井然有序地坐落在一個個的小網格里。連接處的狹窄小道上擠滿了自行車,同時填滿小道的還有綠色的植物、鳥籠、鐵絲網,以及居委會告誡大家小心閑人入室盜竊的通知。
我們走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位叔叔—高金偉的院子里。小院里堆滿了蜂窩煤、木板和塑料篷布。通過一條幽暗的過道,我們來到了里屋。這里有幾個房間和一個公共廚房。屋子中間有一個陡峭的木制樓梯??赡苡捎谀甏眠h,當走在狹窄的臺階上面,樓梯會一直嘎吱作響。上了樓,便是幾間臥室。
身著深色褲子、白色絲綢上衣的金偉請我們進了房間。讓座之后,他又端上了兩杯茶。這個房間很小,而且是在屋子的頂端。屋子曾經是被分作兩層的。在我的頭頂,有一塊連接兩層處的擋板,放進了一些光線。叔叔說,這里曾是他的兒子在高考前復習的房間。
這間屋子的地板已經有些破損,墻壁也是用隔板隔起來的。其中一塊隔板沒有經過處理,顯得很粗糙,而其他的擋板則被涂成了淺玫瑰色。有一扇大窗戶可以迎接每天的陽光。這里也曾經是金偉和他的妻子工作、用餐、就寢的地方。屋里的擺設很簡樸:一張大床、一張桌子和幾把深色油漆的椅子。墻上掛著一把吉他,另一面墻上則掛著古老的木制擺鐘。
高翔拿出了他的畫具,開始為他的叔叔畫素描。
高金偉看到我在看擺鐘,說其實這個擺鐘比他的年紀還大。然后,他把鐘擺的發(fā)條上好,鐘擺重又嘀嗒地響起來。他說:“這只擺鐘是德國制造的,掛在這面墻上已經有八十多年了。我在這里出生,在這里長大,到現在也有五十多年了,我一直都住在這里??”他猶豫了一下,繼續(xù)說道:“一直住在這里,除了‘文革’時期,我被派往鄉(xiāng)下的那段日子。”擺鐘響起,像是在回憶金偉埋在心底的過去。
別樣的上海
2005年5月26日
我看到的是一個別樣的上海。
路并不太寬,間或兩邊的梧桐樹竟擠到路中間來了。鐵柵欄圍著的寓所芳草萋萋,叢生的洋槐樹開著白花,古典奢華的歐式風格頓時含蓄起來。其時我們在舊時的法租界,而我正在參觀一條條的里弄。這些住所形態(tài)各異,透露出一種從上海歷史中衍生出來的別致韻味,現今居住的多半是普通百姓。篆刻在石材上的名稱讓人想起曾經的法式時光,如面前這一處,分明刻著“勃艮第之城”,讓我感到親切之余心底不免涌出一縷思鄉(xiāng)的酸楚。
這處建筑大門后面,兩排兩層的磚木結構房子面對面排開來,住戶們或是拎著菜籃子,或是推著自行車,來來往往,有人還對我報以微笑。
我與他們攀談起來,這位是退休的消防員,這位是電工,那位又或是教英語的老師。這讓我想起旱災那年夏天,我里爾*的朋友杰羅姆帶我參觀的工業(yè)區(qū)合居院,同樣是不大的院落,合住著幾戶工人。這種合居院起源于比利時弗朗德爾地區(qū),后來凡是類似的住所便如此稱呼。
在復興路1363號—“愛麗絲公寓-1906”—另一條里弄前我陷入了沉思:我驚詫于這些房屋雖然飽經風霜卻傲骨依然,猶如遲暮的貴婦人。建筑的樣式既像法國大城市里專門租賃給大戶人家的帶獨立前廳和很大后花園的宅子,又似諾曼底木筋墻的房子。墻根四周是百歲的雪松,疏朗的棕櫚樹蔭下月桂樹密密地伸展著。庭院的角落里,低矮的竹籬笆將花木隔開來,住戶們就在空地上搖著蒲扇納涼、擇菜或是打牌??那么,愛麗絲究竟是誰?這房子又為何取了這樣一個名字?這樣的點點滴滴,漸漸沖淡了我先前對上海的印象。
一個時代變革的見證
2005年6月3日
高翔和我在上海路上閑逛,搜尋著一些可以入畫的建筑或雅致所在。我的這位朋友正在一本旅行冊上寫著什么,而這原本是我的工作。尋找舊上海的容貌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整個城市已經在機器的履帶下變成了寫字樓、高檔住宅或者商業(yè)中心。正在被拆除的那些歷史悠久的街區(qū)過去是法國租界。我曾經喜歡在清晨醒來聽到房屋外面轟隆的聲音。它能勾起我內心所有摧枯拉朽、廢舊立新的情緒,讓我在隨后的日子里一直不得安心。
法租界的一些地方已經瓦礫狼藉,有幾幢樓成了透風的半邊樓,內墻不雅地暴露在外,那些帶彩色花紋的裝飾墻紙是曾經一個時代變革的見證。從1990年至2000年間,約有上千萬平方米的房屋被拆除,到2005年,預計還將有幾百萬平方米的房子被拆除。
我在擠滿人的地下網吧待了一個小時,在敲擊夠了鍵盤之后,我決定出去繼續(xù)在夜上海探尋。
我搭出租車來到上海最著名的南京路,然后在路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嶄新的混凝土攪拌機緩慢地行進在平行側道上。同樣緩緩前行的,還有嶄新的圓形翻斗車,它發(fā)出低沉的轟隆聲。一排工程車正準備開動工作。一張巨大的海報上寫著“上海凡爾賽周”。法國凡爾賽市市長讓保羅古丹(Jean Paul Goodin)之前正式訪問了上海,我想他應該接受了中國政府關于改造這個區(qū)域的方案。與南京路平行的共和路,原本為工人保留的一些建筑也已經被一家地產基金會買走了。待翻修之后,房屋的價格,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巴黎人都將會為之咋舌。其實和上海一樣,居住在凡爾賽市的工薪階層也逐漸被擠出了市中心。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