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匯目分編》二十卷附補遺十九卷,清吳式芬撰。是書為吳式芬在編成其《攈古錄》后,將其所藏金石器物按省編排,其卷首稱凡山水名勝、古陵墓、古寺觀,必多碑刻,皆留心訪查,注明碑刻所在地,并簡要介紹書體、尺寸、撰書人、流傳及存佚情況。故是書系一部大型的金石分地目錄,既據(jù)舊目所錄之金石,又據(jù)作者所藏增入,間附按語訂正舊著錄之訛誤,體量較大,相當(dāng)于一部金石分地聯(lián)合目錄工具書,對研究清代金石學(xu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金石匯目分編二種》匯集《金石匯目分編》印本兩種,一為清光緒間海豐吳重周、吳重憙校刻本,一為民國間文祿堂補刻印本,俾兩相參照,方便讀者閱讀使用。
吳式芬(1796—1856),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人(今山東省無棣縣),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官至浙江學(xué)政,清代著名學(xué)者、金石學(xué)家。吳式芬自幼酷愛金石文字,雖一生宦游,但精于鑒別,勤于著述,又富收藏。吳氏一生,著述甚多,其中重要者有《金石匯目分編》《攈古錄》《攈古錄金文》《雙虞壺齋印存》《雙虞壺齋藏器目》《雙虞壺齋日記》《封泥考略》等。
《金石匯目分編二種》目錄
金石匯目分編二十卷 〔清〕吳式芬撰 清光緒間海豐吳重周、吳重憙??瘫?p/>
金石匯目分編序
凡例
訪碑
搨碑
金石匯目分編目錄
卷一 京師
卷二 盛京
卷三之一 直隸上
卷三之二 直隸下
卷四 江蘇
卷五 安徽
卷六 江西
卷七 浙江
卷八 福建
卷九之一 河南一
卷九之二 河南二
卷九之三 河南三
卷九之四 河南四
卷十之一 山東上
卷十之二 山東中
卷十之三 山東下
卷十一 山西
卷十二之一 陜西上
卷十二之二 陜西下
卷十三 甘肅
卷十四 湖北
卷十五 湖南
卷十五補遺 湖南
卷十六之一 四川上
卷十六之二 四川下
卷十七 廣東
卷十八 廣西
卷十八補遺 廣西
卷十九 云南
卷二十 貴州
金石匯目分編二十卷補遺十九卷附攈古錄??庇浺痪怼 睬濉硡鞘椒易侵刂?、吳重憙補輯 民國間文祿堂補板印本
卷一 京師
卷二 盛京
卷三之一 直隸上
卷三之二 直隸下
卷四 江蘇
卷五 安徽
卷六 江西
卷七 浙江
卷八 福建
卷九之一 河南一
卷九之二 河南二
卷九之三 河南三
卷十之一 山東上
卷十之二 山東中
卷十之三 山東下
卷十一 山西
卷十二之一 陜西上
卷十二之二 陜西下
卷十三 甘肅
卷十四 湖北
卷十五 湖南
卷十六之一 四川上
卷十六之二 四川下
卷十七 廣東
卷十八 廣西
卷十九 云南
卷二十 貴州
卷一補遺 京師
卷二補遺 奉天
卷三補遺 直隸
卷四補遺 江蘇
卷五補遺 安徽
卷六補遺 江西
卷七補遺 浙江
卷八補遺 福建
卷九補遺 河南
卷十補遺 山東
卷十一補遺 山西
卷十二補遺 陜西
卷十三補遺 甘肅
卷十四補遺 湖北
卷十五補遺 湖南
卷十六補遺 四川
卷十七補遺 廣東
卷十八補遺 廣西
卷十九補遺 云南
附錄 攈古錄??庇?/p>
附件
《金石匯目分編》二十卷《補遺》十九卷,其編輯體例系將現(xiàn)存見于前代著錄的金石,按州縣編排,見于前代著錄而今不知是否見存者,則注明出自何書,列為待訪??计鋾皡R目”當(dāng)指匯集前代金石目錄,“分編”則指分州縣編排。本書匯集《金石匯目分編》印本兩種,一為海豐吳氏印本,一為文祿堂補刻印本。文祿堂印本只刷印了重刻的版面,看似缺頁較多,實則缺頁之處均為內(nèi)容未作修訂之吳氏舊版。將此二本一同影印,不獨便于利用,亦可反映《金石匯目分編》這部大書成書與修訂過程的一個側(cè)面。
無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