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交,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大陆第一页

<pre id="4unh9"></pre>

  • 
    
    <blockquote id="4unh9"></blockquote>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王璜生隨筆之一 遠游與詩
    这是一本将诗词与速写相结合的口袋书。
    ISBN: 9787559864819

    出版時間:2023-12-01

    定  價:68.00

    作  者:王璜生 著

    責  編:王淼,黄安然
    所屬板塊: 艺术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现当代随笔

    讀者對象: 艺术爱好者

    上架建議: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裝幀: 平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100 (千字)

    頁數(shù): 164
    圖書簡介

    本書是王璜生教授的詩詞集,收錄了1975年至1977年間作者學習古典文學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詞共計125首,共分為詞、古體詩、格律詩三個部分。書中以作者的詩詞及其速寫手稿結合的方式,展現(xiàn)了作者少年時兩次游學途中的所思所感和所見所聞。這本詩詞集能夠與其繪畫形成互文的關系,或為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源泉,或為畫意的詮釋,能夠輔助讀者欣賞其繪畫作品和了解其藝術思想。同時,本書也是20世紀70年代一個小城少年對祖國風光的考察日記,能夠領帶讀者感受祖國南北的風土人情。

    作者簡介

    王璜生,曾為廣東畫院專職畫家、理論家,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F(xiàn)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第九屆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

    圖書目錄

    001〔一〕詞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七年

    035〔二〕古體詩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

    077〔三〕格律詩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

    序言/前言/后記

    自序

    17年前的2005年,不知出于什么想法與原因,翻出1974年至1977年學習古典文學時寫下的近700首(闕)詩詞的手稿,并予以整理。 當時重讀這些詩詞,頗有感觸,便撰寫了《曾經的古典少年》一文,對當年的這段學習歷程與人生經歷做了一些回憶。當打開記憶之門,并記錄下這樣的記憶痕跡與心境情懷,這樣的生命記憶似乎也就被定格了。當時寫道:

    創(chuàng)作這批詩詞的主要資源,來自當時赴大江南北的兩次“游學”。第一次,1974 年的春末到初秋,我獨自一人背著簡單的行裝,擠上南來北去的列車,游歷了江浙、齊魯、京津、豫鄂、湘桂等地,登臨了泰山、嶗山等名山大川,更結識了許多朋友,當然也畫了厚厚的一本后來題名為《游覽一得》的速寫集。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火車上度過,在火車站簡易的木凳上做過夢,甚至夢游過。當時的出發(fā)點是要學畫畫,首先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搜盡奇峰打草稿”。于是,對于喜歡獨立和“冒險”的我來說,浪跡天涯似乎是我向

    往的一個夢。第二次,1977年5月至6月間,與我的姐姐王種玉,以及汕頭著名文化人張華云老師的女兒張桂枝結伴,游覽了武夷山、廬山、黃山,還有蘇杭、桂林等地,這一路上我還用文言文寫日記,也寫了一些詩詞。這兩次游歷打開了我當時生活的一片新天地,也拓寬了眼界和心境。對于游歷的追憶,以及當時路上的寫作,構成了我這一時期的詩詞創(chuàng)作,它們也成為我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資源。

    其實,多種因素促成了當年(1974年)那次“游學”。那次“游學”的實際路途及時間比原計劃多出了很多很多。說起這些因素,還真是多層面的。

    我高中沒讀幾天,就像逃跑似的從農村回到城市——擔心繼續(xù)讀書,高中畢業(yè)后還得“上山下鄉(xiāng)”,又要回到農村去,因此也就沒繼續(xù)上學了。在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念的影響下,父親母親很鼓勵我出去走走看看。而當時家里正好有一大本精美的旅游攝影圖集《錦繡中華》,那壯美的大好河山及秀美的江南園林,確實讓我這青年向往。同時,我也在《錦繡中華》的圖集上學到了不少地理方面的知識。

    就在這個時候,我的三哥王大智從常州來汕頭看望父母親。三哥是在鐵路部門工作的,對于鐵路的運作及旅行的知識,他比普通人懂得多一些。由于社會及家庭的種種原因,三哥多年沒有回來過。1973 年底,落實政策后,父親及我們從故鄉(xiāng)農村回城,三哥帶著三嫂及小孩回家來了,大家庭里的各種關系也趨于好轉。三哥居住、工作在江蘇常州。他們要回常州時,爸媽提出,讓我跟著他們去常州住上一段時間:一方面有三哥帶,可以一路上學一些與鐵路相關的知識,順便路上游覽一下;另一方面,常州周邊不遠就是蘇州、無錫、上海、南京、鎮(zhèn)江、揚州等地,這些地方有著江南的人文氣息與風光——我在閱讀《錦繡中華》的圖集時就已為之沉迷,甚至有些“景點”已熟記于心,因此,住在常州,可以讓三哥幫忙安排到這些地方去游覽學習。這確實是一種“游學”的安排。就這樣,我跟著三哥他們從汕

    頭出發(fā)了。

    先到福建漳州,列車行駛在鷹廈鐵路,在風景如畫的閩贛崇山急流間穿行。這可是我第一次坐火車,那咣當咣當?shù)能囕喤c鐵軌的摩擦聲,那汽笛在山崖巖壁間的回響聲,那火車蒸汽攪動著山林間的云霧煙嵐,構成了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畫圖像。而車廂里嘈雜的人聲,嗆鼻子的煙草、汗?jié)n、腳臭味,還有擁擠的座位與行李架,匯成了那個年代抹不去的綠皮火車的記憶。

    終于到了三哥在常州的家里。我現(xiàn)在基本記不起那宿舍樓的布局與樣子,但是對常州的東郊公園,蘇東坡的“洗硯臺”,以及那穿過城市的不太寬的河流,還是有印象的,這可能是因為我在那些地方畫過一點速寫并留了下來。

    其實,在常州最大的收獲是,以這里為中心,趕大早的火車去周邊的蘇州、無錫、鎮(zhèn)江、揚州、南京等地轉轉。有時是當天去當天回,有時是出去兩三天,去一兩個地方,如鎮(zhèn)江、揚州等。記得到鎮(zhèn)江,游覽了一天,白天登北固山懷古、上焦山覽雨中長江等,晚上在瓜州乘渡船過長江,夜里到揚州外的碼頭,在船上待到天蒙蒙亮,便登岸進入揚州城,穿行于晨霧中的石板路,聽到遠處賣花的聲音,一派“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意境。在揚州游覽完瘦西湖、平山堂之后,晚上乘車回到常州。我一個人自由自在地規(guī)劃游走的路線,也不時參照《錦繡中華》中印象深刻的照片,去尋找相應的景點,如無錫的黿頭渚、惠山,蘇州的虎丘、滄浪亭,南京的中山陵、靈谷寺等。

    在常州住了一段時間之后,記不起怎么會有繼續(xù)北上的沖動與安排。大概是我父親一位學生的弟弟陳蘭兮,在青島嶗山一帶當海軍勤務兵,聽說我出來“玩”,就硬招呼我去他那,并說可以安排我住到他們的軍營里。于是,我臨時決定去他那里走走。我的游學行程就這樣開始擴大了。

    我告別了三哥他們,繼續(xù)北上,在上海乘船到青島,第一次體驗在海上乘坐大客輪。我已經記不起當時有沒有暈船,因為我平衡力特別差,平時在城市里坐公共汽車都有些不自在的。大概在海上晃蕩了一天一夜后,我終于到達青島,蘭兮兄大半夜趕到碼頭來接我。

    在青島嶗山一帶住了一陣,我多次上嶗山,游完這邊游那邊,了解了嶗山的一些歷史及故事,同時畫了不少的寫生速寫。

    有了第一次擴充游學的地理空間的經歷后,內心就多了些新的密謀與騷動。四哥一家在石家莊工作、生活,來信讓我上他們那邊玩玩。也是由于一些家庭的原因,他與爸媽及弟妹們很多年里少有聯(lián)系,所以父母親同意我繼續(xù)游學前行,也作為家庭的“友好使者”,到石家莊看望四哥四嫂一家。

    從青島前往石家莊,要經過濟南,而泰山就在附近。在我的心目中,泰山實在是太“偉大”了。家里的那本《錦繡中華》風光攝影集中,泰山的南天門、拱北石,泰山的云海、日出,還有岱廟的古柏等,都深深地刻進了我的記憶中。于是,我心血來潮,在青島出發(fā)前,給家里的爸媽去了一封信,說我想去泰山看看。爸媽接到我的信時,大吃一驚。那是 1974 年,“文革”尚未結束,泰山也沒有開放為旅游區(qū),更何況在父母的印象中,山東是個出“響馬”(強盜)的地方,我一個17歲的“少年”,單槍匹馬,要去登歷史上被稱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那實在太令人放心不下了。但是,他們接到我的這封信時,我可能已經站在泰山的山頂上,大飽“一覽眾山小”的眼福了。

    在上下泰山的過程中,還真的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令人難忘。

    我從濟南乘夜班慢車到達泰山腳下的泰安車站,到站是夜里12點多,5點鐘天亮便可以登山了。為了省錢,我在泰安這個昏暗老舊的小車站的木頭凳子上勉強睡睡,準備挨到天亮。剛迷糊地睡著,感覺渾身發(fā)癢——被臭蟲咬醒了,趕緊起來,一摸一抖,臭蟲紛紛從我的衣服里掉落在地上。我抬頭一看,木凳后面坑坑洼洼的墻上,至少有兩個隊形的臭蟲直奔我魚貫而來,似有數(shù)米之長。轉身看看四周,昏暗的小車站里就我一個人。哈哈,原來臭蟲們好不容易逮到了一個鮮美的活物,大家奔走相告,整隊前來大飽一餐。

    在泰山上面,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客棧”幾乎都沒有文字性的店名,而是門口掛著一個物品或一個圖形,以它為這家客棧的店名標志。如門口掛個木頭的鴨子,就是“木鴨客?!?;門口放著一對木頭靴子,就稱它為“木靴客棧”;還有什么“木蛋客棧”“木椏客?!钡?。我記不起當時是住了一家叫什么的客棧,印象最深的是那里山高霧氣重,什么東西都是濕濕黏黏、冰冰寒寒的。我第二天一早要到拱北石處觀看日出,需要向客棧租借一件大棉襖,那大棉襖實在太有年代感、太有分量了,濕濕黏黏的,很沉重!

    泰山之行當然所獲很多,畫了不少的速寫。我也開始嘗試畫下山的梯級,試圖解決往下走的視覺透視問題。畫南天門建筑的細節(jié)及結構,畫岱廟的古柏老樹干,這都對我的繪畫視野、關注點及表現(xiàn)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與提升。

    從泰山經德州轉車到石家莊,在四哥的國營染織廠廠區(qū)的宿舍平房里住上一個階段,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北方“村莊”的生活。石家莊常被戲稱“中國最大的村莊”,更何況那是在1974年,國營染織廠宿舍區(qū)的日常生活,對一個從南方來的小伙子來說,無疑是分辨不了北方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差別。而這樣的“北方村莊”生活,卻給我?guī)砹撕芏嘈迈r感和質樸粗朗的記憶。

    既然到了北京邊上的石家莊,就應該去首都看看。父親聯(lián)系了他早年在上海美專讀書時資助過他的家鄉(xiāng)人,現(xiàn)在在北京有些地位的“王慎兄”,請他看看能否幫忙找個住的地方。王慎兄當年已經 71 歲,比我父親還年長,而按家鄉(xiāng)的輩序,王慎兄要叫我父親為叔叔,我只稱呼他“兄”就可以了。不過,我實在叫不出口,就稱他為“老師”。父親聯(lián)系了他,讓他幫忙,他爽快地讓我過去,就住到他所在的國際關系學院,找了一位同事的小孩住的一間宿舍。這“小孩”與我同齡,屬于到了上山下鄉(xiāng)的年齡,因此在北京郊區(qū)一個農場“下鄉(xiāng)務農”,一兩個星期會回來一次,平時宿舍空著。王慎老師他們幫我增加了一張床,我就在“國關”住了下來,度過了幾乎整整一個6月份。

    “國關”在西北郊的頤和園邊上,我在北京這段時間,除了自己去長城、十三陵、故宮、西山、八大處、天壇等地方游覽寫生之外,最經常去的地方就是頤和園了。王慎老師有時也與我一起,到頤和園轉轉,并經常談起一些他早年經商的經歷及對歷史現(xiàn)實等的看法。他當時71歲,而我只有17歲,一老一少,還真很談得來,而且還經常到附近郊外的小店里喝上一點小酒。當然,我是不能喝的,還未成年。

    在“國關”的這段生活,對我后來影響很大的是認識了劉小淀,他就是我借住宿舍的那個“同齡”人。雖然這段時間我們只見了幾次面,但他偶爾從郊區(qū)農場回來,我們便聊得很開心,彼此敞開心扉,以至于后來很長時間我們一直保持通信聯(lián)系。在信中,我們幾乎無所不聊,尤其是關于國家、社會、政治、文化,等等。他后來還帶我認識了朦朧詩派的代表北島、楊煉、江河等,以及“星星畫展”的馬德升、黃銳等。在1974年的北京“國關”,一個來自三四線邊遠城市、初次走出來看外面世界的小青年,撞上一個在北京大都市高校里成長起來、見過大世面的“侃爺”,這對小青年來講,確實擴充了太多震撼式的信息和見識。

    在北京轉悠著,錢也用得差不多了,得趕緊返回。我買了一張從北京到長沙的通票,中

    間停靠鄭州、武漢,就去了鄭州的二七廣場,武漢的東湖、長江大橋等。當時到處都很亂,印象尤深的是在武漢擠公共汽車的經歷,那已經不是“擠”了,簡直就是被擠歪了而奮不顧身地從汽車窗門爬進去的。 而當幾乎被擠扁了的我從公共汽車上下來,走上街道,卻發(fā)現(xiàn)總有一個人尾隨著我,時近時遠的,跟了很長一段時間,大有“抓特務”“間諜片”的感覺。我覺得不太對勁,于是干脆進到路邊的一間甜品店,買了碗東西坐下來慢慢吃,也一邊觀察。后來,那個人可能是等得不耐煩,就走了,不見了。我松了一口氣。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斜挎背包上有一道被割開了的裂痕。這才意識到,這小偷可能在我擠車上下的時候,割開了我的背包,但還沒伸手拿到東西,因此就一直尾隨著,等待下手的機會,沒想到耗不過我。

    終于到了長沙,準備住上兩三天。在那個年代,到了長沙,一定會去一些“紅色圣地”轉轉看,從岳麓山的愛晚亭,到橘子洲頭,再到韶山沖的故居、農民講習所,等等。而我居然在橘子洲頭轉悠之余,心血來潮,脫了衣服就到湘江里去“中流擊水”了,真有些那個年代的激情與浪漫。

    又是父親的學生親戚的關系,我從長沙直奔山水勝地桂林,在桂林郊外部隊的軍營里住了一段時間。這個階段,我的風景速寫大有進步,我?guī)缀鯇⒐鹆值纳剿包c都去了個遍,伏波山、疊彩山、獨秀峰、象鼻山、駱駝峰、陽朔、興坪、楊堤等,都留下了大量的速寫。

    終于,回到了廣州,又轉車回到汕頭。從5月4日出發(fā),到8月20日歸來,此次游學行程總共109天,繞了幾乎大半個中國。這對于在那個年代,在那種很不容易的經濟狀況下,只身一人、不大不小年齡段的小孩來說,應該算是一種“幸運”,更是一次“壯游”和“奇跡”!這確實要感謝父母親的判斷、支持與放手放心,使我有了這樣的一次獨立面對旅途、面對人生的“游學”。

    我后來寫了一首詩記錄了這次“壯游”:

    鴻鵠高翔我欲侔,經春轉夏又深秋。

    蘇杭京口臨青島,桂朔都門返廣州。

    萬里塵沙留履跡,千重云壑向胸浮。

    歸來寫賦入圖卷,愿與素心作臥游。

    也正是我這一次的“游學”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三年后的 1977 年,與我的“輟學”經歷幾乎相同,我的姐姐及父執(zhí)張華云老師的小孩張桂枝,也想走出去“游學”。因此,聯(lián)系了各自在各地的親戚,規(guī)劃了一條路線,我作為有點旅行經驗的“男孩子”,就“跟班”兩位姐姐,又出去轉了一圈。這一圈也不小,既有與我上次出游重疊的地方,也有不少的新經歷,特別是游覽了武夷山、廬山、黃山,還從桂林乘船,沿漓江、郁江、西江,順珠江而下來到廣州。這冥冥中與我后來于1984年騎車珠江溯源,沿西江、郁江等珠江主流溯流而上,構成了對珠江流域不同時期的體驗、考察及寫生。

    也正是在1974年至1977年這一階段,為了彌補我們姐弟因“輟學”甚至“無書可讀”的知識缺陷,父母親除了教我們書畫實踐及鼓勵我們游學,還請來了古典文學的老師蔡起賢先生來教我們古典詩詞,因此這兩次游學的經歷就成了詩詞學習、寫作的主要資源。收入本書中的一些詩詞寫于歸來之后的“追忘逋”,也有些是寫于旅途中的“火急”記懷、記感?;剡^頭來看這些詩詞,免不了有很多“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可笑語詞與表述,但卻是我們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種真切記錄。

    這個階段的兩次“游學”,對我來說,無論是對階段性的學習,或是對后來知識、藝術、人生的發(fā)展,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記得當代的教育界紅人俞敏洪曾經說到“游學”的意義,用了“遠方”這個概念。他說:“游學,可以看作是對‘遠方的呼喚’的第一聲回應。遠方,首先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但也是有時間的,而且更是心靈和精神的……換句話說,遠方,既是外面的世界,也是未來的世界,更是我們心中的世界?!?

    很有意思!對于青少年的我來說,“遠方”的召喚,給了我認識世界的一種沖動,拓寬了我知識的邊界和疆域,為我的心靈與外部世界搭建起了橋梁,給了我精神延伸的時間與空間。當年,我用“詩詞”記錄下“游學”遠方的所感所思?!斑h方與詩”,從某種意義上講,似乎成了我的“游學”與“詩詞”的一種隱喻,當年游學遠方,成了我“詩詞”學習的意象與境界。雖然當年那個階段“古典詩詞”的心境已經淡出了,然而永遠在路上的“游學”,卻始終與“詩”和“遠方”相伴而行。

    2022年6月于廣州湖上綠川

    編輯推薦

    王璜生教授在藝術領域成就頗高,兼有藝術家、藝術史家、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份,因此人們較多地關注其藝術創(chuàng)作,而忽視了他早年的詩文創(chuàng)作。此書整理了作者1975年至1977年間游學途中創(chuàng)作的詩詞。首先,這本詩詞集能夠與其繪畫形成互文的關系,或為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源泉,或為畫意的詮釋,能夠輔助讀者欣賞其繪畫作品和了解其藝術思想。其次,本詩詞集記錄了作者少年時的兩次游學,這也是20世紀70年代一個小城少年對祖國風光的考察日記,能夠領帶讀者感受祖國南北的風土人情。同時,這兩次游學為作者1984年騎車珠江溯源奠定了基礎,能夠使讀者豐富對作者的認識。最后,此書稿文字優(yōu)美,能夠給讀者帶來閱讀的美感,也有助于讀者了解作為詩人的王璜生;其游學經歷也能為讀者帶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正面影響,激發(fā)讀者用腳步丈量世界的熱情。

    精彩預覽

    鷹(五古)

    舒展五尺翮,天涯萬里飛。

    海角逐巨浪,排云叩天扉。

    夜與松為友,不憚霜風吹。

    昂頭對明月,怒目視魅魑。

    獨立山巔上,欣然迎朝暉。

    漓江夜泊有作(七古)

    舟中三更燈光微,臥聽江上漁歌稀。

    秋風竹浪皆寂寂,山影月色霧霏霏。

    曾記昔時泛震澤,一葉輕舟任所適。

    還記瀟湘欸乃時,岳麓半紅江半碧。

    今午始發(fā)陽朔城,船夫推棹怨水急。

    天沉月起宿楊堤,又作楊堤觀戲客。

    此刻夢回聞歌聲,依稀韓江亦可匹。

    只身萬里成暢游,匆匆南歸家思迫。

    何時 島會親人?明日后日大后日。

    香山游,貽惠兄(七古)

    老夫七十勁亦遒,攜我十七香山游。

    香山楓葉青郁郁,風清林靜鳥聲幽。

    樹盡路轉蕭寺現(xiàn),老佛千載臥悠悠。

    弟子十二身旁立,頭垂掌合臉帶愁。

    堂前菩提兩三株,葉動枝搖聲啾啾。

    游人歲歲來不絕,牟尼安然睡未休。

    掉頭卻辭臥佛去,琤琮五里櫻桃溝。

    澗上小亭相對坐,閑看煙靄晴嵐浮。

    是時天氣正六月,杖筇野徑炎兀兀。

    忽見有寺碧云間,號曰“碧云”如天闕。

    松柏蕭森攢伽藍,遙望五塔林中突。

    日長口渴坐寺前,引杯茶似黃河決。

    我自萬里南天來,游意此時最為樂。

    高歌振筆作長詩,貽君一笑指我拙。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