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交,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大陆第一页

<pre id="4unh9"></pre>

  • 
    
    <blockquote id="4unh9"></blockquote>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歷史的原聲—清季民元的“共和”與“漢奸”
    ISBN: 9787559827357

    出版時間:2020-04-01

    定  價:78.00

    作  者:桑兵 著

    責  編:罗丹妮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哲学

    讀者對象: 大众

    裝幀: 精装

    開本: 16

    字數(shù): 240 (千字)

    頁數(shù): 376
    圖書簡介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最新學術研究的文章結(jié)集,著眼于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賢、續(xù)寫辛亥歷史的第三本書。本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重新審視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敘述清季民國時期“共和”在近代中國的演進,將“共和”作為一個名詞,以之為對象,進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辛亥時期“漢奸”指稱的轉(zhuǎn)義及其使用為主題,進一步耙梳史料,重現(xiàn)史事,盡可能完整地呈現(xiàn)歷史本相及發(fā)展進程,進而依據(jù)歷史實事把握相關概念及其演化。

    作者簡介

    桑兵,河北威縣人,歷史學博士。歷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xiàn)任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出版有《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等專著。

    圖書目錄

    "傾聽歷史 :從史料史觀之分到史論之合

    一 史與論 /006

    二 史料與史觀之分 /010

    三 文白與史論 /017

    四 傾聽歷史的原聲 /021

    五 重現(xiàn)歷史以把握概念 /027

    共和篇

    引言 /031

    第一章 梁啟超與共和觀念的初興

    第一節(jié) 古今中外的共和 /037

    第二節(jié) 《新民叢報》與共和觀念初興 /045

    第三節(jié) 告別共和 /059

    第二章 轉(zhuǎn)向?qū)O中山 :共和先驅(qū)易位

    第一節(jié) 共和學校 /075

    第二節(jié) 學界呼應 /084

    第三節(jié) 新的共和先驅(qū) /094

    第三章 革保論戰(zhàn)與共和觀念的演進

    第一節(jié) 眾說紛紜的選擇 /103

    第二節(jié) 大論戰(zhàn)的前哨戰(zhàn) /110

    第三節(jié) 民權立憲政體 /118

    第四節(jié) 勝負分明的結(jié)局 /127

    第四章 國體政體的爭辯

    第一節(jié) 《國家論》、《國法學》與國體政體之分 /132

    第二節(jié) 共和立憲之選與國體政體之論 /137

    第三節(jié) 開國會重啟國體政體之爭 /145

    第四節(jié) 共和與國體政體之辨 /160

    第五章 帝制與共和的纏繞

    第一節(jié) 康有為的虛君共和論 /173

    第二節(jié) 梁啟超的尷尬 /181

    第三節(jié) 虛君共和的反響 /189

    第四節(jié) 虛君共和與國體政體 /202

    第五節(jié) 結(jié)語 /210

    漢奸篇

    引言 /215

    第六章 清季漢奸指稱的轉(zhuǎn)義與泛用

    第一節(jié) “漢奸”新義 /219

    第二節(jié) “漢奸辨”/229

    第三節(jié) 驅(qū)滿酋與殺漢奸 /234

    第四節(jié) 鋤奸及其泛化 /244

    第七章 首義之區(qū)的漢奸問題

    第一節(jié) 以間諜為漢奸 /257

    第二節(jié) 第一、第二漢奸辨 /264

    第三節(jié) 漢奸的指認與處置 /273

    第八章 光復各省的防奸鋤奸 — 以滬軍都督府為中心

    第一節(jié) 嚴厲打擊 /280

    第二節(jié) 慎重甄別 /288

    第三節(jié) 漢奸指稱的泛用 /296

    第四節(jié) 城頭變幻大王旗 /304

    第九章 懲辦漢奸與南北統(tǒng)一

    第一節(jié) 鋤漢奸的輿論 /315

    第二節(jié) 緝兇與北伐 /325

    第三節(jié) 追究與釋嫌 /339

    后記 /351

    征引文獻

    報刊 /357

    書籍論文 /360

    人名索引 /367"

    序言/前言/后記

    "本書是努力承接前賢、續(xù)寫辛亥歷史的第三本專書,與之前出版的《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歷者的心路歷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一起,作為對清季民元重大歷史轉(zhuǎn)折重新審視的結(jié)果,同時構(gòu)成嘗試續(xù)寫大歷史的開端。

    所謂大歷史,并非長時段或全球史之類的大時空歷史,而是一般通史所關注的重大歷史事件。盡管意在超越者總是喜歡批評這些關注帶有成見,希望擴展關注的層面,并且試圖將以往關注較少的層面嵌入大歷史的敘述,可是除非撼動大歷史的基本架構(gòu),否則借鑒別科的鉤沉填空補白,或許能夠熱鬧一時,恐怕終究難以為大歷史所充分容納。應當承認,前人構(gòu)建大歷史的敘事架構(gòu),固然也受到時代的制約,但就總體而言,的確抓住了主干大節(jié)。如果相關的各類大事要人在大歷史的敘事中完全缺位,則大歷史的書寫勢必更加偏頗。

    不可否認,原有的大歷史也存在遺漏偏頗和誤讀錯解。這些偏誤主要源于相互關聯(lián)的兩方面,其一,材料不足。今日可以看到并且使用的資料,較前人何止千百倍。盡管前人大都讀過書,應用解讀材料的能力較強,畢竟所見有限,限制了其能力發(fā)揮的程度。因而一些關鍵材料和事實的解讀,會在所難免地發(fā)生一些錯誤。今人若能學習掌握前賢的能力,有效利用材料大幅度擴張的便利,則可以糾正錯誤,充實史事,使得大歷史的敘述更加堅實可靠。其二,觀念先行。中國近代史的構(gòu)建,經(jīng)過較長時期的發(fā)展,才形成現(xiàn)在的體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國近代史主要不是因為學理的需求,而是革命現(xiàn)實目的的需要,尤其是解釋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以及革命的任務、動力等等,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急于構(gòu)建與眾不同的體系,便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料,編輯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并勾勒出解釋框架。

    續(xù)寫大歷史,糾正種種影響大歷史敘述準確性完整性的錯漏,固然為應有之義,而更為重要的是,利用材料大幅度擴充的方便,改變視角單一的局限,多角度多層面解讀材料,重現(xiàn)史事的錯綜復雜,使得歷史畫卷更加豐富多彩。

    凡事皆有機緣。將近二十年前,胡繩武先生在一次會議期間私下問道:陳寅恪的治學方法用于中古為恰當,用于晚近則材料太多,不堪重負。能夠背得動,的確難能可貴。然而總體關懷和終極目標究竟何在?先生的謬贊,可以視為鞭策,而先生之問,在史學范圍的答案便是續(xù)寫大歷史。只是這樣的自我期許宜做不宜說。

    其實,續(xù)寫大歷史的念頭在研究庚子勤王時已經(jīng)發(fā)軔,此事先是沿用成說,敷衍成文,發(fā)覺按照既往的架構(gòu)敘事于材料及人事處處捉襟見肘,于是全盤推倒重來,將各類新舊材料梳理比勘,貫通一氣,終于能夠大體重現(xiàn)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相比之下,新說與舊解出入不小,由此悟到,近代中國歷史的敘述,無論材料的應用還是立論的當否,不免較為粗疏,大有可以改進的空間余地。"

    媒體評論

    對“辛亥革命”的再解讀:對晚清民國這一轉(zhuǎn)型階段大歷史的重新書寫,歷史版的“走向共和”

    名家推薦

    "近代史大家續(xù)寫大歷史的開端之作,“辛亥歷史三部曲”之“歷史的原聲”

    探尋清末民初“共和”與“漢奸”概念的淵源流變

    重審從“帝制”到“共和”的大轉(zhuǎn)折時代

    深入理解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重新認識辛亥歷史的必讀學術書"

    編輯推薦

    對“辛亥革命”的再解讀:對晚清民國這一轉(zhuǎn)型階段大歷史的重新書寫,歷史版的“走向共和”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