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兒童彼得在廢舊的工廠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摩托車防風鏡,他戴上并向小伙伴阿爾奇炫耀:“不錯吧?”可就在他們轉身打算回家的時候,被幾個大孩子攔住了。大孩子威脅說:“小屁孩,把那個防風鏡給我們!”彼得迅速把防風鏡塞進褲兜,攥緊拳頭準備戰(zhàn)斗,但是強弱懸殊,他很快被打倒了。這時,彼得的小狗威利出現(xiàn)了,它銜起防風鏡就跑。趁著大孩子們去追威利的空擋,彼得和阿爾奇逃走了。他們并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回到了發(fā)現(xiàn)防風鏡的地方。當小狗威利銜著防風鏡過來的時候,大孩子們也追蹤而至。彼得對著管道大聲喊道:“威利,到停車場來找我們!”他利用管道傳導聲音的特性,引開了那群大孩子,從而化險為夷了。
著繪者:
﹝美﹞艾茲拉·杰克·季茲(Ezra Jack Keats)
美國知名作家、藝術家,1916年出生于布魯克林,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紐約度過。他是美國第一位以小黑人為主角的童書創(chuàng)作者,希望借由圖畫書消弭種族歧視。他的第一部作品《下雪天》獲得了1963年美國凱迪克大獎金牌獎。
艾茲拉從小就展露出藝術天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他前往巴黎深造。在美國第五大道,現(xiàn)仍有許多店面在展示他的油畫作品。艾茲拉·杰克·季茲基金會每年頒發(fā)艾茲拉·杰克·季茲獎,鼓勵優(yōu)秀的童書創(chuàng)作者。
譯者:
柳漾
兒童文學工作者。現(xiàn)職業(yè)是童書編輯,編輯代表作品有《藝術大魔法》《公園里的聲音》《先有蛋》《星期三書店》《小怪獸》《先左腳,再右腳》《我們的樹》《大腳丫學芭蕾》《春神跳舞的森林》《我們要去捉狗熊》《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那時候,大家都戴帽子》等。
業(yè)余時間,翻譯童書,代表作品有圖畫書《和朋友一起想辦法》《愛打嗝的斑馬》《不會唱歌的小鳥》等。同時,還是個書評人,熱衷于為自己喜愛的作品推介,已在《中國圖書商報》《新京報》《南方都市報》《中華讀書報》《母子健康》等報刊發(fā)表了近200篇童書評論。
媒體推薦:
對童心的洞察、熟悉的童年、黑人街區(qū)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是本獲獎圖畫書的組成部分,代表了艾茲拉的創(chuàng)作特色。
——美國《書單》
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圖畫書。它不同于那些只是要求孩子們相互包容獲得友誼的說教故事,也沒有以暴易暴的戾氣,而是選擇用司空見慣的日常小事喚醒了大家共有的童年,使成人與孩子都能有共鳴,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圖畫書大師與平常畫者的區(qū)別吧。
——白宇極(教育自媒體《白卷》主編)
從1938年至今,凱迪克獎平均每年評選4.2部得獎作品。在整個60年代,似乎評委們都非常嚴苛,每年只評1個金獎和1~3個銀獎。而1970年,也只是評出了1個金獎、5個銀獎,由此可見競爭之激烈。在這6部作品中,首次登場的威廉·史塔克以《驢小弟變石頭》獲得金獎,李歐·李奧尼以《亞歷山大和發(fā)條老鼠》第四次屈居銀獎?!斗里L鏡》也摘取了1970年凱迪克銀獎,這反映出艾茲拉在當時童書界的地位。
——阿佛(兒童閱讀推廣人)
我認為《防風鏡》是彼得系列中最好的一本。我兩歲的女兒喜歡讀關于彼得的書,生動地講述書里的故事。我們住在城市,我關注這些描寫黑人街區(qū)的生活場景的書。與其他寫城市的田園詩般的童書不同,這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亞馬遜讀者評論
邁特(評論家)評價這本書是很好的藝術品,里面有絕對的黑暗,真實的黑人街區(qū),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我喜歡墻壁上的涂鴉和交錯的晾衣繩。這是真實的,而不是有白色柵欄的完美的草坪。大男孩們對彼得、阿爾奇和威利形成了威脅,開始追逐他們。也許有人擔心孩子們看到這里會害怕,我不同意,童話里也會有暴力因素,這是現(xiàn)實,孩子們需要知道。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面對霸陵時應該如何處理。無論如何,這是給予孩子的一種最好的閱讀教育。
——亞馬遜讀者評論
名家說文
孩子們,面對欺凌我們如何說不?
白宇極 / 教育自媒體《白卷》主編
1969 年,圖畫書大師艾茲拉·杰克·季茲創(chuàng)作了彼得系列作品中的《防風鏡》,本書于 1970年獲得被譽為圖畫書中的奧斯卡獎的凱迪克銀獎。這本書的主題是欺凌,但正如獲獎詞中所說,在艾茲拉的筆下,它還包含了友情、冒險和勇氣,因為小主人公彼得在故事中提供了不一樣的解決方式。
故事并不復雜。彼得在廢舊的工廠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防風鏡,他戴上并向小伙伴阿爾奇炫耀:“不錯吧?”可就在他們轉身打算回家的時候,被幾個大孩子攔住了。大孩子們威脅說:“小屁孩,把那個防風鏡給我們!”
這樣的場景相信每個人都會覺得熟悉,因為這是所有人在成長中都可能遇到的事。艾茲拉自小在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長大,那里移民眾多,曾是美國犯罪率最高的地區(qū),被一些人視為混亂、骯臟、罪惡的原住地,所以艾茲拉對這些欺凌的情境司空見慣。
本書面對這一處境,彼得會怎么辦呢?他當然沒有輕易就范。他迅速把防風鏡塞進褲兜,攥緊拳頭準備戰(zhàn)斗,但是,他很快就被打倒了。對一個勇敢的孩子來說,反擊常常是面對強者的欺凌時第一反應。因為正義在自己這邊,屈服總會讓自己感到羞恥,起身戰(zhàn)斗當然是最佳選擇。但畢竟強弱太過懸殊,最后的結果往往并不太妙。
此時,另一個主角出現(xiàn)了。那只和彼得形影不離,在艾茲拉另一部作品《彼得的椅子》中陪他離家出走的小狗威利銜起防風鏡就跑。這是整本書中最奇妙的一次轉折。艾茲拉沒有加入更暴力的情節(jié),或者直接讓大人出現(xiàn)來解決問題,而是出乎意料地讓一只小狗銜走了最關鍵的物品。這就讓彼得和阿爾奇有了選擇另一種方法的契機——趁著大孩子們去追小狗威利的空檔,逃走了。不過,他們并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回到了發(fā)現(xiàn)防風鏡的地方。因為此時正義并沒有獲勝。如果防風鏡最終被搶走,他們怎么會甘心呢?守候在那里,不但意味著他們沒有放棄,而且還留有后手。
當小狗威利銜著防風鏡過來的時候,大孩子們也追蹤而至。艾茲拉寫到這里時,故事果然再次發(fā)生了有趣的轉折。彼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對著管道大聲喊道:“威利,到停車場來找我們!”他利用管道傳導聲音的特性引開了那群大孩子,從而讓所有人(和狗)化險為夷了。對讀者來說,艾茲拉的安排會引發(fā)一個問題:面對大孩子們的欺凌時,可不可以使用謊言來對付他們?
艾茲拉沒有直接給出答案,縱觀全書,我們甚至沒有發(fā)現(xiàn)對那些大孩子們譴責的味道,反而有一種淡淡的喜悅、童趣和懷念?;蛘哒f,這不是一個用暴力以弱勝強的英雄故事,而更像是孩子們通過智慧和勇氣擺脫困境,贏得勝利的冒險旅程。
艾茲拉當然是懂得孩子的,他沒有安排成人出場解救,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了問題。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認為:孩子之間的欺凌與對抗很多時候是一種界限的試探與學習,“他們有自己的方式,互相碰撞,互相切磋。這里面有成長的味道,而我們要切實尊重孩子們的世界”。
其實欺凌是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到現(xiàn)在也是世界性難題。它對一個孩子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會在孩子心中制造出恐懼,而恐懼是一個人成長中最大的敵手。這時,最好的手段莫過于勇敢面對,在心中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怕!我可以!而這一點,也正是彼得和阿爾奇在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
當然了,這個故事提供的方法并不是對付欺凌的萬能靈藥。艾茲拉沒有安排成人出場,其實等同于放棄探討欺凌的嚴重性了。有時候,孩子們還可能面對一些更嚴重的情況。如果暴力不可避免地升級之后,又該怎么辦呢?
河合隼雄說,這時候就需要大人們出面了。他們要“變成一堵墻”,一方面給受到欺負的孩子溫暖,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永遠是他們的后盾。而另一方面,當大人堅決阻止了施暴孩子的惡劣行徑時,那些孩子自己也會“松掉一口氣”。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孩子會在作惡中體味到幸福,他也希望大人們幫助他維護界限。大人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切忌由“一堵墻”變成“一個幫兇”。因為那樣很容易使戰(zhàn)火升級,由孩子之間的小摩擦最終變成了大人之間的大打出手。對孩子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榜樣。
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圖畫書。它不同于那些只是要求孩子們相互包容獲得友誼的說教故事,也沒有以暴易暴的戾氣,而是選擇用司空見慣的日常小事喚醒了大家共有的童年,使成人與孩子都能有共鳴,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圖畫書大師與平常畫者的區(qū)別吧。
《防風鏡》的繪畫水平極高,背景幾乎就是當時城市特征的再現(xiàn)。即使不看文字,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叭毡纠L本之父”松居直認為,對圖畫書來說其實讀圖與看內容同等重要。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防風鏡》完全匹配凱迪克大獎。
名家拓展
以現(xiàn)實主義的眼光觀察黑人兒童
阿佛 / 兒童閱讀推廣人
艾茲拉·杰克·季茲從小酷愛繪畫。如同所有美國人一樣,艾茲拉一家在大蕭條期間飽受磨難。1935 年他高中畢業(yè)前,以油畫《烤火的流浪漢》獲得全美學子公開賽首獎。雖然獲得了三所藝術學校的獎學金,但因為家庭經濟問題,他還是無法進入大學深造。1953 年出現(xiàn)了轉機:他畫封面的一本成人書《邁向音樂》出版了,被擺放在紐約最繁華的第五大道雙日書店的櫥窗里??肆_威爾出版公司的童書編輯伊麗莎白·賴利慧眼識珠,邀請艾茲拉為王牌作家 E.H. 蘭辛的兒童小說《實在歡欣鼓舞》畫插畫,艾茲拉從此走進童書的天地。從 1962 年至 1972 年,艾茲拉創(chuàng)作了七部彼得系列作品,《防風鏡》 (1969 年)是其中的第五部。如果說《下雪天》讓童書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黑人兒童的形象,那么《防風鏡》就是為數不多描寫骯臟的黑人街區(qū)里的兒童的作品。
《防風鏡》講述了主人公彼得和朋友阿爾奇、小狗威利機智應對街頭惡霸欺凌的故事。故事直接來源于艾茲拉小時候的經歷。小狗威利的名字來自艾茲拉的哥哥。艾茲拉的父母都是波蘭猶太人,先后移民到了美國。艾茲拉一家長期處于社會底層?!斗里L鏡》中骯臟的社區(qū),是艾茲拉從小生活的布魯克林的真實寫照。
艾茲拉筆下重現(xiàn)了少數族裔的生活場景:街道高低不平、非常骯臟,荒地是孩子們的游樂場,大孩子經常欺負小小孩,高高的煙囪排放著黑煙??梢哉f,這是一幅現(xiàn)實主義場景。這本童書褪下了溫情脈脈的一面,告訴世人:還有很多孩子生活在這樣糟糕的地方。這在當時的童書中是非常少見的題材。
彼得在荒地里撿到了一副防風鏡,確切來說是被丟棄的沒有鏡片的摩托車鏡。于是,這副眼鏡就成為孩子們模仿大人的道具。當彼得戴上這副沒有鏡片的防風鏡時,昂頭挺胸的神態(tài)把內心的歡喜表露無遺。即便是欺負小孩的大孩子,他們的目標也是這副破防風鏡。艾茲拉就是用畫筆提醒讀者們: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環(huán)境。
在《防風鏡》中,艾茲拉還用精湛的畫筆完美重現(xiàn)了一個物理空間。如果你盯著圍墻上那個破洞看,前后頁之間,破洞時有時無,那是因為觀察的視角、視距與人物的空間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書中,有幾處作為空間標識的物體,把眾多局部和細節(jié)編織成一幅大場景。前后環(huán)襯上滿是兒童涂鴉,主要有房子、藍色小人、紅色輪船、藍色轎車。涂鴉畫是作品中很重要的背景。結合前后文,把這些涂鴉作品從左到右串聯(lián)起來,就構成了具有典型街頭文化的空間背景。同時,舊床架和破門板串聯(lián)起書中兩個分割開的空間:在正文第一頁,床架、門板出現(xiàn)在最左側,右邊就是發(fā)現(xiàn)防風鏡、遭遇搶劫的荒地。倒數第二頁,床架、門板出現(xiàn)在最后側,孩子與狗向左面狂奔,跑向相對整潔的居住區(qū)。
貧困的童年依然是童年。這些黑人孩子用涂鴉藝術展示著兒童天然的想象力。這部作品再一次證明,優(yōu)秀圖畫書的圖像一定會說話。
艾 茲 拉· 杰 克· 季 茲 原 名 雅 各 布· 艾 茲拉·卡茲,卡茲是東歐猶太人常用的姓氏,雅各布、艾茲拉(又譯“以斯拉”)都是猶太祖先與先輩的名字。20世紀40年代美國反猶主義甚囂塵上,身為東歐猶太移民的兒子,雖然躲開了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厄運,但在被譽為新世界的美國感受到了種族歧視。他對歧視的切身感受反倒讓他對少數族裔等主流之外的邊緣人群分外同情并深深理解。20 世紀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也就是創(chuàng)作《防風鏡》前后的這段時期,艾茲拉受到白人文學界的猛烈批評。作為“局外人”,白人作者或畫家并不了解少數族裔文化,作品代表了一種不良的文化定勢思維,白人無權創(chuàng)作黑人作品。與之相反,恰恰從《下雪天》開始,非洲裔美國作家、畫家開始了創(chuàng)作,就像杰瑞·平克尼所說的那樣,他們站在了一批巨人的肩膀上。而這些巨人中就有艾茲拉。
從 1938 年至今,凱迪克獎平均每年評選 4.2部得獎作品。在整個 60 年代,似乎評委們都非常嚴苛,每年只評 1 個金獎和 1 ~ 3 個銀獎。而1970 年,也只是評出了 1 個金獎、5 個銀獎,由此可見競爭之激烈。在這 6 部作品中,首次登場的威廉·史塔克以《驢小弟變石頭》獲得金獎,李歐·李奧尼以《亞歷山大和發(fā)條老鼠》第四次屈居銀獎?!斗里L鏡》也摘取了 1970 年凱迪克銀獎,這反映出艾茲拉在當時童書界的地位。
成名后的艾茲拉始終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和講學,他鼓勵兒童“堅持閱讀”。晚年的艾茲拉,設立了艾茲拉·杰克·季茲獎,以此鼓勵優(yōu)秀的青年畫家和學生。艾茲拉經常引用來自一位小讀者來信中的一句話:“我們喜歡你,因為你有孩子的心靈?!蔽椿椤o子、終生與抑郁癥抗爭,對于艾茲拉而言,彼得、阿爾奇以及所有的小讀者都是他的孩子。
1970年獲得被譽為圖畫書中的奧斯卡獎的凱迪克銀獎。
本書的主題是欺凌,但正如獲獎詞所說,在艾茲拉的筆下,它還包含了友情、冒險和勇氣,因為小主人公彼得在故事中提供了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艾茲拉·杰克·季茲是美國第一位以黑人小孩為主角的童書創(chuàng)作者,1963年《下雪天》榮獲凱迪克金獎,1970年《防風鏡》榮獲凱迪克銀獎,其作品入選過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也曾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個人都必須知道的100本圖畫書”。
《防風鏡》講述了主人公彼得和朋友阿爾奇、小狗威利機智應對街頭惡霸欺凌的故事。故事直接來源于艾茲拉小時候的經歷,《防風鏡》中骯臟的社區(qū),是艾茲拉從小生活的布魯克林的真實寫照。
面對欺凌,孩子該如何說不?用智慧和勇氣化解危機,放輕松,直面困難會讓我們成長。
讀完這本圖畫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看待欺凌,以及如何對付欺凌者,學習處理好人際關系技巧,對從小培養(yǎng)孩子情商大有裨益;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手工防風鏡,一起用紙箱搭建隧道做游戲,處于手部敏感期和空間敏感期的孩子一定能樂在其中,增進親子關系。
作者所獲榮譽:
1963年美國凱迪克大獎金牌獎
1970年美國凱迪克大獎銀牌獎
1970年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報》號角圖畫書獎
1977年美國國際閱讀學會/美國童書協(xié)會兒童評選獎
1996年作品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50本圖書”
本書所獲榮譽:
▪1970年凱迪克大獎銀牌獎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