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意圖介紹平面設計在中國的起源與發(fā)展,用大量的篇幅為我們展現(xiàn)了許多寶貴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并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意在讓讀者能夠縱覽中國平面設計發(fā)展的概況,全面了解中國平面設計歷史。
作者劉小羊,女,籍貫山東青島,1972年11月生,2007年畢業(yè)于青島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染織與裝飾藝術研究,畢業(yè)后從教于黃山學院藝術系,職稱:講師。主要教授的課程有:中國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平面設計史、設計史、中外美術史、裝飾圖案、國畫線描、書法、裝飾畫等。
目 錄
001 | 第一章 漢字的字體設計
004 | 第一節(jié) 早期的漢字
007 | 第二節(jié) 篆書
017 | 第三節(jié) 隸書
021 | 第四節(jié) 草書
028 | 第五節(jié) 楷書
038 | 第六節(jié) 行書
043 | 第七節(jié) 其他字體
049 | 第八節(jié) 漢字的簡化和振興
055 | 第二章 豐富多樣的平面設計載體
056 | 第一節(jié) 以甲骨為材料載體的平面設計
058 | 第二節(jié) 以泥土為材料載體的平面設計
061 | 第三節(jié) 以青銅器為材料載體的平面設計
066 | 第四節(jié) 以石頭為材料載體的平面設計
075 | 第五節(jié) 簡帛書
084 | 第六節(jié) 紙
101 | 第七節(jié) 以木頭為材料載體的平面設計
107 | 第三章 平面設計使用的工具
108 | 第一節(jié) 毛筆
116 | 第二節(jié) 墨
130 | 第三節(jié) 硯
133 | 第四節(jié) 印章藝術
148 | 第五節(jié) 顏色顏料
157 | 第四章 古代書籍裝幀
159 | 第一節(jié) 古代書籍裝幀
171 | 第二節(jié) 書函
175 | 第五章 雕版印刷
176 | 第一節(jié) 雕版和印刷
226 | 第二節(jié) 活字印刷
231 | 第三節(jié) 箋紙
235 | 第六章 民國時期的平面設計
237 | 第一節(jié) 新聞報刊
247 | 第二節(jié) 舊平裝書
257 | 第三節(jié) 民國書信
262 | 第四節(jié) 民國裝裱
271 | 附 錄 日本的平面設計
273 | 第一節(jié) 繪卷
276 | 第二節(jié) 日本書法的興起
278 | 第三節(jié) 水墨畫
285 | 第四節(jié) 障屏畫
289 | 第五節(jié) 浮世繪
309 | 參考文獻
緒論:五行上的平面設計
對“平面設計”一無所知的人,可以從事平面設計嗎?可以。
因為這是在中國。
一個人沒有學過任何“平面設計”知識,也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比如一個會寫字的人,大筆一揮,在旗子上寫了一個“米”字,掛在他要出售的大米前面,他這種做法就是平面設計。如果這個人平時愛好書法,寫出來的“米”字提頓得當,波磔激揚,可能他做得就很好。因為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是一個自古以來就講求字體優(yōu)美的國度。再比如一個賣帽子的人,找到一塊木板,在上面畫了一個簡筆的帽子形,掛在自家的門前,告訴人們這里有帽子賣,這也是平面設計。是不是很簡單呢?在現(xiàn)代,這種做法叫作“平面設計”,在古代既沒有“平面”這個詞,也沒有“設計”這個詞,叫什么呢?沒有一個合適的詞與之相對應。在這本書里,姑且就采用了這個現(xiàn)代詞語來講古代的平面設計。而將“中國的平面設計”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也不是只有廣告那么簡單,應該是包括了平面設計的方方面面,如字體的設計,行文方向、行距、間距、工具以及書籍的設計等。再回頭看一下前面兩個例子,簡單的行為都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1. 設計字體或圖形(或兼而有之); 2. 選擇合適的媒介物即承載物公之于眾,兩例中一種是旗子,一種是木板;3. 采用一定的工具和顏料,將1 與2 相結合。在這兩個例子中,古代人采用的方式、方法會與現(xiàn)代人不相同,本書主要研究的就是中國古代到民國階段的平面設計表現(xiàn),目的是闡釋傳統(tǒng)的“中國式”的平面設計。由上可見,平面設計離不開三大要素:1. 字體或圖形;2. 媒介物或承載物;3. 工具和材料。具備這些就能完成一個平面設計了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是單個的設計,不是大批量的。大批量的設計通常要通過印刷來完成。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方法一般采用毛筆,主要是用墨或是某種礦物質(zhì)或植物顏料來完成它,如果要印刷一般是使用雕版印刷。本書將逐一按照年代的順序分別敘述。如果要追尋古代的平面設計究竟是怎樣的,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如上例所說將“米”字寫在旗子上,這在中國叫“幌子”,類似于今天的廣告牌。在古代,幌子又稱望子,《韓非子?外儲》云:“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guī)蒙醺??!笨梢姂?zhàn)國時候已經(jīng)有了酒幌。在中國古代社會,幌子幾千年來的變化并不大,變的只是字體。因此,學好第一章“漢字的字體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漢代,幌子上的字一定是隸書或篆書的,唐初流行“二王”,再往后有“初唐四家”,盛唐有顏真卿,唐后期柳公權的字非常流行……如果想了解字體的情況,可以根據(jù)書中內(nèi)容按圖索驥。承載物和工具亦如此,顏料的變化不大。
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和“科學”的概念剛引入中國,古漢語中沒有對應的概念,只好音譯為“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簡稱“德先生”和“賽先生”。后來是借用了日語,翻譯為“民主”與“科學”。中國沒有對應的詞,并不代表中國就沒有“民主”和“科學”,后來有個外國人專寫中國古代的科學,即李約瑟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古代沒有“平面設計”這個詞,并不表明就沒有平面設計。
第一章的內(nèi)容除了字體也包含了一些漢字基本知識,筆者主張平面設計是應該研究漢字的。漢字是中國主要的使用文字,對漢字的設計很早就開始了,漢字不僅具有表意的功能,同時還具有裝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漢字還具有一種類似符咒的“神力”。而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對漢字的了解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在中國,漢字是最準確、最迅速、最經(jīng)濟的設計元素。因為圖形的設計雖具有人人易識的特點,但需要進行先期的投入才能讓人認識,繼而記住。而漢字不需要,因為中國現(xiàn)在實行義務教育,不認字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只要不是生僻的字,寫出來大家都認識。而且進行漢字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以后可以改,想換一種字體,就更換好了,字還是原來的字,誰都認識。而圖形改起來就很麻煩,因為又要大規(guī)模投入才能讓大家再記住。所以一旦選用了圖形的設計,一般都不會隨便更改。在中國現(xiàn)階段(尚未擺脫貧困落后局面),大力提倡圖形設計的做法是奢侈且不實際的。
一個真正的平面設計師首先應該了解并熟悉漢字,這是基本素質(zhì),但是大部分學生對漢字并不了解。沒有了解,又怎能熱愛?熱愛漢字是一個中國平面設計師的較高級狀態(tài)?,F(xiàn)在大部分的高教課程中沒有這個課程,只學些敷衍潦草的拼湊罷了,深層次的內(nèi)容一點兒也沒有。沒有更高級一點的感情,怎么可能會有更高級一點的設計?所以第一章的內(nèi)容,既要講漢字的設計,更要講漢字的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熟悉、熱愛之情。平面設計師既然是設計“師”,就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儲備,而現(xiàn)在高教課程明顯在知識的含金量方面存在不足。有的學生對甲骨文、金文一點都不了解,漢字寫得歪歪扭扭,一見到小篆就扭頭。其實小篆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難,只要通過一點點系統(tǒng)的學習,就能很快了解小篆的筆畫規(guī)律,字也會寫得大有長進。所以筆者主張平面設計的學生學習一點漢字,更主張不僅將其作為書中的一個章節(jié)來學,而且作為一門課程來學。這門課程很深很深,而筆者的知識有限,只能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先寫出來,并且增加了一點點趣味性——這和講課一樣,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漢字不僅有字體美,還有音韻美,音韻美不是平面設計的范疇,但應有所知。平面設計還要熟悉漢字的各種字體。在中國古代,漢字一定是用毛筆書寫的,那么有什么字體呢?文字總是充滿個性,字體因人而異,沒有兩個人能寫出完全相同的一種字體,這樣說來,漢字的字體不是有千百萬億種?當然沒有這么多,大多數(shù)人的字已經(jīng)被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所淘汰,逐漸形成的著名字體只有幾十種,代表人物都是“男神級”精英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歐、顏、柳三大家,或者說歐、顏、柳、趙四家也可。其次,“二王”的行草真書,宋代趙佶、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的行書都是很有個性的……本書只能選取其中著名的,按字體與時間的順序來講。當然,一定會有所遺漏,只能在這里說得罪古人了。而評鑒一種字體,也會以這些“男神”留下的字體或法度為標準。跳出這個標準,就很難獲得認同。有人拿出臺灣的一些流行字體,以為漢字設計成這樣就很好了。在筆者眼里,臺灣流行字暫時用用(如海報)還可以,作為傳世字體是不行的,會遭后人罵的。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早已形成獨特的審美標準:毛筆寫出的字具有長久的美感,作為平面設計使用最為合適,最能契合人心,也最具有我國的民族特色。中國老字號使用的字體幾乎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漢字,而且都是得寫有板有眼、中規(guī)中矩、有門有派,令人百看不厭,這樣的字就可以作為“傳世字體”。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平面設計?!鋵嵾@也是非常合適的,因為老字號常常精工細作,不厭其煩,與千錘百煉的毛筆字是天作之合。從中可以管窺中國平面設計的特點:沉靜而有內(nèi)力,絕不嘩眾取寵,博一時之歡,與西方現(xiàn)代設計形成強烈的反差。
宋體字是最適合印刷的字體;館閣體是難得的兼有書寫和印刷兩用的字體,也是我國字體設計的高峰,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本書著重介紹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體,并主張現(xiàn)代設計者廣泛關注并有所應用。
在現(xiàn)代社會,漢字的字體已有很多種:黑體、仿宋體、楷體等,其中隸書、楷書和行書都適合作為平面設計的字體來使用的,篆書和草書目前還不能普遍使用——因為大多數(shù)人不認識,當書法獲得普及,大多數(shù)人會讀、會寫篆書、草書時,這兩種字體就可以使用了。這還需要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其實民國時,篆書的使用還是相當多的載體,很多書名、牌記和匾額都用篆書書寫,此時篆書也發(fā)展到新的境界,不僅寫法多樣,而且能追根溯源,美感十足。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新中國成立后,篆書漸漸退出了使用的舞臺,這其中不無遺憾。好在去古未遠,斯道尚存……
甲骨、鐘鼎、碑等凡是帶有文字的,常常具有記事的作用,是具有現(xiàn)代書籍的意義的。即使在紙質(zhì)書籍出現(xiàn)后,依然還有很多的石碑文獻出現(xiàn),如藥王山上孫思邈的醫(yī)方醫(yī)藥碑、西安的十三經(jīng)碑等,顯然是因為石碑具有紙質(zhì)書所不具備的防水、防火、防盜的特點,可保存或奉敬珍貴的文獻資料而被人們所采用。中國的平面設計是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形成的,長久以來帶有某些固定模式的文化形式,她的特點是柔弱的、典雅的。柔弱是美的,柔能克剛,是至美的境界;典雅也是美的,歷久彌新,耐人尋味,越看越美。
學習中國平面設計的人其實是非常高雅的,既要懂漢字,又要懂書法、篆刻,自制顏料、印泥,還要會裝訂線裝書和裝裱,懂古籍版本……實在是全才式人物——非常高雅的人。
最后筆者用一首回文詩(逐句返)來做一下總結:
屏墨淡香疏遠庭,
靈黻藻翰染箋青。
經(jīng)版石龜玉簡帛,
零凋淺泐繪書銘。
我眼里的“中國平面設計”——兼答編輯問(劉小羊)
“中國平面設計”首先是立足于中國本土的設計,盡管“平面設計”是一個20世紀后出現(xiàn)的全新概念,但誰又能阻擋它的腳步?
我的學生很多喜歡搞一些拼音字母的設計,學習外國的平面設計真是有模有樣,不教自會。但我還要問他們:“是用在哪里的?”“給中國人看的?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們說“當然中國人看”。我說:“這些拼音文字要拼半天才拼出音來,為什么不用漢字這種老百姓最直觀的形式?因為對中國人而言,拼音不如漢字,漢字是更為直接、迅速的視覺傳達方式?!彼麄円宦犚O計漢字,馬上感到很難,設計出來的字,我也總是不滿意,我要求他們“設計出”三大家的字,沒想到這對沒有書法基礎的人來說還真是很難。有人就投機取巧找來一些臺灣流行字體蒙混過關,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個別認真的開了幾個通宵,但還是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有人說“老師,讓你滿意太難了!”,我說,“不要讓我滿意,要讓你孫子的孫子滿意。”大部分學生的設計都是依樣畫葫蘆,那么,老師應該給學生什么樣的葫蘆?我認為這個葫蘆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設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設計中游刃有余。
漢字的設計是最準確、最迅速、最經(jīng)濟的設計元素,因為圖形雖好(在尚未出版的《外國平面設計史》中有一章叫做《圖形語言》,其中談到了使用圖形的好處),但需要進行先期的投入,才能讓人認識你的圖形,記住你的圖形。而漢字不需要,因為中國現(xiàn)在實行義務教育,不認字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只要不是生僻的字,寫出來大家都認識。而且進行漢字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以后可以改,想換一種字體,就更換好了,字還是原來的字,誰都認識。而圖形改起來就很麻煩,因為又要有投入才能讓大家再記住你的圖形。所以一旦選用了圖形的設計,一般都不會隨便更改。所以在中國現(xiàn)階段(尚未擺脫貧困落后局面)大力提倡圖形設計的做法是有點奢侈而不切實際的。
也許現(xiàn)階段,一個平面設計師不會書法尚能應付,但目前我國提倡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幾年、十幾年后,平面設計師面對的很可能是已經(jīng)培養(yǎng)起來的具有良好文化根基的群體和氛圍,那時,如果不會書法,就可能滿足不了中國平面設計的需求了。這種大環(huán)境的建設說快也快,說慢也慢。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上百年都有可能。日本僅用了二十年就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呢?如果方法、路子對,很可能也會很快趕上來。設計師如果沒有點眼光,怎能引領潮流呢?一個出版人同樣應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不僅要造福人民,還要造福后代。這與做老師的責任是一樣的。但本書不是寫“書法”,書法史是按照年代的順序?qū)懙?,我是按照字體的各派來寫的。
既然是“中國平面設計史”就要學習帶有“中國特色”的“地道”的中國式設計,西方文化侵入后的設計少來。現(xiàn)在很多學生一搞“中國式”元素的設計,就是“中國結”、“臉譜”、“水墨畫”……,這說明我們做“純中國式”的設計做的遠遠不夠,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中國式”的元素怎么可能就這么幾樣?這本身也說明中國的經(jīng)濟太落后。因為如果中國的經(jīng)濟是騰飛的,中國的商品大量出口,自然而然地“中國式”設計就有了。中國的商品放在外國的貨架上,商品是不會講話的,但是設計會講話,設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來自中國的(很多日本貨品走的就是這條路)。在設計界太需要一本書好好地講講這些代表“中國式”元素符號的歷史背景了!讓人拿來就可以用。本書所介紹的從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一直到明清版畫(明清版畫包括書畫譜、箋譜、插圖版畫、葉子版畫和木板年畫)、乃至民國廣告畫無一不是帶有鮮明中國味的典型設計元素。所以這本書是內(nèi)行覺得好用才是真正的好用。當然,全部涵蓋中國式符號是不可能的,因為受到作者知識的限制,也只能點到為止,選取有代表性的講講。
這部書稿又是有著完整的知識體系的。中國式元素符號是本書的緯線,本書的經(jīng)線是每個歷史時期的平面設計特點。受到歷史條件和歷史時期的制約,每個時期的平面設計都展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特點。這是學界從未關注過的新視角(也許我寫的并不很明白)。根據(jù)這些特點,即使認不出寫的是什么字,單從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行字的安排上,也可以進行斷代。
對于這本書稿,我并不是功利的。本書的宗旨是切實地提高中國的設計水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以后中國平面設計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好準備。我為之付出的財力和精力也是巨大的。我沒有賣弄學問,每一點都是緊緊圍繞著中國的平面設計為中心來寫。我不能確知以后中國平面設計發(fā)展的狀況,但我可以預測:中國的平面設計以后會有兩種方向——一種是文人間的高雅藝術性設計,一種是平民百姓的世俗性設計。本書稿也特為此有了一點特殊的照顧:學而精者,以后可以服務于博物館進行古籍的修復,兼涉博物館的平面設計工作;泛泛學者,總可以服務于大眾進行普通的標識性平面設計工作。
對于廖編輯提出的平面設計是印刷術發(fā)明后的設計,這是王受之的觀點。王受之的書是翻譯梅格斯的。但這語本身就是錯的。怎能拿錯誤的標準來行事?就因為這樣的一句話,就要抹殺掉中國最為燦爛的那些關于古代平面設計的成就?如果是對的,王受之直接從印刷術發(fā)明后寫就行了,為什么他還要在緒論中談到中國古代和西方古代的平面設計呢?并指出那些是“平面設計的典范”?如果中國的平面設計不能從中國本土出發(fā),非要按照王受之的西方路子走下去,勢必走入死胡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如何發(fā)展呢?最后應指出本書稿的選例在作者心中是有一個標準的,也許讀者沒有看出來,——那就是“世界級”、“一流”的設計。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教化民眾、沾溉后人。恰巧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平面設計基本上都在這條線之下,所以沒有選用。如果認為我有所遺漏,我愿聞其詳,當我確認是之后,我會馬上補進去,并深表感謝。
至于附錄日本部分,我的目的就是對中國青年“當頭棒喝,立地成佛”,刺激國人重新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搞設計不像日本人那樣真刀實槍地干,總是紙上談兵、隔靴搔癢怎會出現(xiàn)家喻戶曉的好作品?當中國的明清版畫傳到日本,日本人非常喜歡,馬上找來木板,就演練起來。我們現(xiàn)在就學習他們這一點恐怕也為時未晚。我用長篇幅介紹了雕版印刷,一定會有人說,雕版印刷現(xiàn)在還有誰會用?它縱使再好,對現(xiàn)在又有什么用呢?只要一句這樣的話,就全盤否定了老祖宗的貢獻。中國人不用,日本人用,而且成了東方藝術的代表,全沒有中國人的份兒了。
我雖然不喜歡走梅格斯、王受之的路子,但梅格斯有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他說設計的根源是人的素質(zhì)。本書的出發(fā)點也許就是因為它更在于深挖素質(zhì)之路,而顯得有點另類。其目的就是努力地提高設計者的業(yè)務能力。
啰啰嗦嗦寫了這么多,只覺得這些話都是不能寫進書本的,還是請一個學術界的泰斗級人物來寫一寫吧,也許他能夠?qū)懙母靼住?
既然是“中國平面設計史”,就要學習帶有中國特色的地道的中國式設計。
在設計界,太需要一本書好好地講講那些代表中國式元素符號的歷史背景了!——本書所介紹的從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一直到明清版畫(明清版畫包括書畫譜、箋譜、插圖版畫、葉子版畫和木板年畫),乃至民國廣告畫無一不是帶有鮮明中國味的典型設計元素。同時,這部書稿又是有著完整的知識體系的。中國式元素符號是本書的緯線,經(jīng)線則是每個歷史時期的平面設計特點,每一點都緊緊圍繞著中國的平面設計為中心。但受到歷史條件和歷史時期的制約,每個時期的平面設計都展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特點。
可惜的是,書稿對中國平面設計史上幾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和影響較大的人物沒能進行重點的探討,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的平面設計的發(fā)展。比如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平面設計在中國的出現(xiàn);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平面設計的影響;中國國內(nèi)革命時期和抗戰(zhàn)時期的平面設計;改革開放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平面設計等。從現(xiàn)在的內(nèi)容看,說中國平面設計簡史卻缺少新中國成立后的內(nèi)容,說服力不足。這也是該書最后命名為“中國平面設計史論稿”而非“中國平面設計史”的原因。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